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原文在此

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的預期,將會在往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簡單講就是「你原本預期的是什麼,結果就會受到你的預期影響而成真」。

也許你會覺得:真有那麼厲害,那不就"喊水會結凍"(台語)了?!不用說這當然是有限制的,例如我們又不是神,當然不可能要明天出太陽就出太陽,但即便我們不能完全的掌控別人或外在環境,我們還是可以掌控自己,而自我應驗預言針對的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預言,例如在醫學上早有發現的,若病人自己預期或經醫師告知病情輕微的,在治療後復原得比較快,反之若預期自己病情嚴重的,對治療的反應會比較不好,甚至很多慢性病人,例如癌症病人的病情還會因為預期不良而惡化;另外在教學成效的研究上也發現,如果學生相信自己是優秀的,那麼從學習中獲得的樂趣與成績通常也會比那些自認駑鈍的來得高;而像焦慮症、心身症等精神官能性異常,其症狀也經常是預期性焦慮的結果,例如一個社交恐懼的個案之所以無法面對陌生人,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出在他預期別人會對他有不好的評價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預期會影響到動機,例如你如果預期這次的數學考試很難,你再怎麼讀也不可能及格,那麼你將會寧願讀英文也不碰數學,而結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你某一次在數學上獲得不錯的成績,你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在這上面是有天份的,下次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會更認真準備,成績當然會越來越好,而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心理學家提出「沒有失敗者的學校」這樣的概念,因為藉由鼓勵不僅能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對的其自尊、自信等也都會比處在責罰的環境中的學生來得高。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預期會影響到注意的焦點,例如有一個已經被說爛了的例子:半杯水,悲觀的人說「只剩半杯」(因為他注意到沒水的部份),樂觀的人說「還有半杯」(因為他注意到有水的部份),而經常我們會注意些什麼就受到你我對事件預期的影響,只要你稍加注意,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對上台演講有焦慮的人經常會預期自己的演講是失敗的,而正因為他會去注意在聽眾中有多少人在打哈欠甚至打瞌睡,或是自己哪一段說得不順,所以他的演講沒有一次成功過;如果你對某個人的印象不好,你就會開始注意他有哪些讓你討厭的行為,從而越發肯定這個人是令人討厭的;一個擔心自己生病的人會去注意自己身上任何的不適,即便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也會覺得怪怪的而去看醫生;一個憂鬱症的病人因為預期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在他的眼中只會看到灰暗、負面的事情;你會因為預期不受歡迎而在聚會中注意到別人經常以厭煩的態度對你,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對方疲倦了而已……。

如何,很不能忽視的力量對吧?!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說啦:如果你相信你能,那麼你可能可以;如果你相信你不能,那麼你一定不行,所以,告訴我,你對自己的預期又是怎樣的呢?

本篇發表於 教甄筆記本。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