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模式

有課程學者主張,課程設計事先不一定要有預期的學習結果,可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機會,以產生各式各樣的學習結果,此種模式為:(A)目標模式(B)情境模式(C)寫實模式(D)過程模式【92台中市國小】

正確答案: D

過程模式(Stenhouse):強調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而不是教育內容,且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
歷程模式的起源:盧梭、進步主義、英國倫敦大學皮特斯(Peters)、美國哈佛大學布魯納(Bruner)
英國人文教育方案:史登豪思(Stenhouse):「教育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引導與智慧的啟發,因此,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預測。」
歷程模式課程設計原則
◎課堂中,學生應處理具爭議性的問題。
◎教師不應運用其權威
◎以討論作為探究的方式
◎尊重參與者意見的分歧
◎教師為討論主持人,應承擔維護學習品質的責任
◎例:美國「人的研究」課程方案(布魯納) 資料來源

目標模式(泰勒模式):目標–選擇–組織–評鑑
代表人物有惠勒(Wheeler, 1967)、柯爾(Kerr, 1968)、龍渠(Rowntree, 1982)、薛勒等人(Saylor er al., 1981)
另可參閱科學VS質化建構取向

情境模式:
史克北(Skilbeck)情境分析模式 :課程設計與發展置於社會文化架構中,學校教師藉由提供學生瞭解社會文化價值、詮釋架構和符號系統的機會,改良及轉變其經驗。
分析情境–>擬定目標–>設計教與學的課程方案–>詮釋及實施課程方案–>評估及評鑑
羅通(Lawton)文化分析模式: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應該透過教育將文化的重要部分傳遞給下一代,因此,要適當的選擇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部分做為學校課程。

資料來源

本篇發表於 教甄筆記本。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